特別報導
-
Google刻意讓微軟瀏覽器GG? 前Edge團隊實習生跳出來抗議
當今您用的瀏覽器是哪一款? Chrome、Firefox、IE(Internet Explorer),還是Edge? 無論您用哪一款,根據殘酷舞台,也就是,可以發現使用Chrome、IE、Firefox、Edge等桌上型瀏覽器的佔比依序是63.6%、11.19%、10.00%、4.34%。由此可以看到,縱使微軟想要透過內建於Windows 10的Edge瀏覽器來提高其市佔比,但推廣了這麼久(自2015年Windows 10上市開始),Edge至今的市占率還是少得可憐(
-
前進10奈米! Intel 2018架構日揭露CPU的5年發展計畫,同時公布Gen11繪圖核心
CPU雙雄於2017年正式展開效能、多核與製程大戰,其中,沈寂已久的AMD最近推出各式最新的處理器與繪圖晶片/繪圖卡,皆有不錯的表現,讓晶片龍頭Intel不得不面對自己包括核心數、製程技術、繪圖效能上的落後情況,近期頻繁端出各式新的產品,以讓消費者、客戶們看到Intel不再只是一直在擠牙膏! 時序即將進入2019年,Intel於北美時間12/11舉辦2018 Architecture Day (架構日),揭露出其最新的技術與產品計畫。以下就是Intel這次所展示的重點。 首先是,Intel在主流級(Core家族)與入門級(Atom家族)的消費性處理器市場中,列出了5年發展計畫。在Core家族部份,可以看到2019年起的代號(Code Name)不再「湖」(Lake)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小海灣」(Cove)。包含2019年的Sunny Cove、2020年的Willow Cove與2021年的Golden Cove,而且每一代都會在微架構做改善,而非先前Kaby Lake、Coffee Lake/Refresh等處理器那樣只有在時脈上做提升(擠牙膏)而已! 先來看看2019年即將推出的Sunny Cove微架構吧!預計將採用10nm製程,此微架構提升了單執行緒的效能(ST perf)、新增指令集(New ISA)並強化可擴充性(Scalability Improved)。新增指令集的部份,也就是AVX-512,同時可為AI與加密(如挖礦)等特殊運算需求來進行加速。而Sunny Cove微架構將導入下一代的桌上型與伺服器處理器。 隨後的Willow Cove,可能採用的也是10nm製程。此微架構重新設計快取(例如調整L1與L2快取容量與架構)、全新更優化的電晶體(基於製造考量),並提升處理器的安全性。屆時應該不用再擔心Spectre(幽靈)或是Meltdown(崩潰)這類以旁側通道攻擊手法的安全性漏洞。 至於2021年的Golden Cove,製程方面尚未得知(可能是10nm或7nm)。此微架構的重點除了提升單執行緒與AI的效能之外,還會加入網路相關(包含5G)的效能,安全性方面也會更新。 ▼表 Intel近期Core家族處理器開發藍圖 至於Atom入門級低功耗處理器方面的發展計畫,Intel則是兩年更新一次,節奏比Core系列稍慢,這是因為Atom CPU主要是設計並應用在低功耗的電腦或網路產品,業界希望這類產品的處理器需要穩定,且能擁有SoC的解決方案,也因此Atom不需要像Core那樣年年更新! ▼表 Intel近期Atom家族處理器開發藍圖 先來看看2019年的Tremont微架構,其中要也是提升單執行緒效能、增加網路伺服器的效能,同時提升電池續航力。至於2021年的Gracemont則是同樣提升單執行緒效能、提升時脈,同時也針對向量處理方面來提升效能。最後2023年Intel規劃的‘Next’ Mont預計也將從單執行緒效能、執行時脈,加入更多功能來提升其整體性能。 Intel先前透露過2020年將推出自己的獨立(Discrete)顯示卡,來與現今的NVIDIA與AMD較勁!目前已經即將邁入2019年囉!只剩2年了!趕快來看看Intel在繪圖處理器領域是怎麼規劃的! 在2015年時,Intel在其Skylake處理器內,導入Gen9的繪圖核心(Intel HD Graphics 530),隨後的Kaby Lake、Coffee Lake導入的則是Gen 9.5 (Intel HD/UHD Graphics 630)。至於後續的Cannon Lake原本要導入Gen10的繪圖核心(例如),但後來並沒有導入。 結果就是,Intel直接跳過Gen10,並選擇在這次2018架構日時,公佈最新的Gen11繪圖核心!並重申2020年一定會推出獨立顯示卡的計畫。以下就來看看這次Gen11繪圖核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吧! 先來說明Gen11繪圖核心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亮點吧!首先它是Intel首款TFLOPS級的行動GPU,效能為上一代的兩倍,且支援Coarse Pixel Shading(粗像素著色)技術。Gen11繪圖核心內建64組EU (加強型執行單元),並分成4個區塊,規模是Gen9的2倍,而每個EU的浮點運算單元重新設計過,搭配將GPU的L3快取加到3MB(為Gen9的4倍),使GPU整體運算效能超過1TFLOPS。 值得注意的是,Gen11支援Intel全新的Coarse Pixel Shading (粗圖元著色),這個技術跟NVIDIA的Variable Rate Shading (可變圖元著色)技術相似,主要用意就是讓GPU減少陰影部份像素的著色運算,甚至4個圖點才著色一次,如此一來降低GPU的運算需求,但因為會降低畫質,因此可應用到某一畫格的部份區域,也就是比較不會被注意到的地方(例如遠邊的草叢或是牆壁)。要是遊戲開發商支援該技術的話,可提升約30%的FPS成績! 在多媒體核心部份,Intel放入全新設計的HEVC編碼器,可支援更高畫質視訊的編解碼。由於內建2組解碼引擎,可同時解碼兩組影片,必要時也可以合併起來解碼更高解析度(如8K)的影片。至於顯示核心部分,可支援多螢幕輸出、支援HDR,且能支援Adaptive Sync(智慧垂直同步),讓一些遊戲能夠跑得更順暢! 整體而言,Gen11有足夠的運算能力,來處理8K的視訊。至於遊戲方面,由於支援Adaptive Sync,因此可以提供更流暢的遊戲體驗!至於Gen11的效能等級,大概跟AMD Ryzen 5 2500U處理器所內建的Radeon Vega 8同級。若要跟獨立顯示卡相比,大約落在NVIDIA GeForce GT 1030和AMD Radeon RX 550之間。看來2020年Intel要推出可以跟這兩家顯示卡龍頭比拼的獨立顯示卡,還很拼喔! 至於Gen11繪圖核心,預計將會搭載10nm之Sunny Cove架構的處理器一同推出,時間大約會落在2019年下半年!想要嘗試Intel最新內顯技術的玩家們,可得再等等囉!
-
AMD火力全開!Ryzen 7 2700X / 5 2600X全面狂壓Core i7-9700K / i5-9600K
AMD自4/19推出第二代Ryzen處理器,挾其12nm製程設計,以及提供更高的時脈,讓Ryzen 2000 家族處理器成為當今桌上型電腦的主流處理器的絕佳選擇,更是可以與 Intel主流處理器對抗的重要利器! 此外,AMD也於8/13正式公佈全新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家族處理器,共有四款產品,依序是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2970WX、2950X、2920X。其中WX是主打工作站市場,適合內容創作者使用。至於後兩者X系列則是主打極致玩家市場,同樣擁有超多核心數,讓玩家可以在玩3A級遊戲時,同時進行視訊編碼與進行串流,以享有極致的玩樂體驗! 正由於「核」戰開打,相較於Intel不僅在製程上落後AMD,連核心數也比不上。為此,Intel於10月初正式發表了第九代Core處理器,首波發表的K系列包含了Core i9-9900K、i7-9700K、i5-9600K等處理器,其中最高等級的i9-9900K終於提供8核心16執行緒,追上Ryzen 7 2700等級的處理器。除此之外,Intel也針對內容創作市場發表全新Core X處理器共7款,其中最高階的Core i9-9980XE提供了18核心36執行緒,雖試圖追上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的32C/64T,但仍有一段差距。 如今要組裝電腦,若只是要一般使用或電競使用,只要選購「桌機級」最多8核心處理器即可,這類處理器大多在1.5萬元以下。若是您組裝電腦的目的,是要拿來進行內容創作,或是同時執行更多繁重的軟體,那麼就有必要考慮更多核心的「工作站級」處理器,搭配更多針腳的主機板,您的預算也必須抓比較高就是了! ▼表 AMD Ryzen第二代處理器規格表 (市價以2018/11/26為主) ▼表 Intel第九代Core處理器規格表 (市價以2018/11/26為主) 以目前來說,要組裝Intel工作站級的電腦一定非常貴,若要組桌機級的最高旗艦,也就是Core i9-9900K,也必須花超過1.5萬以上,這個價位再加個幾千元就可以買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了。因此,若您不想要花超過1.5萬元來買CPU,看來在這麼多處理器選擇當中,只能退而求其次,買i7-9700K或i5-9600K了。 由於i7-9700K市價也要高達1.33萬元,且只有8C/8T,相較於AMD Ryzen 7 2700X只需要1萬出頭,且擁有8C/16T來說,後者的效能應該不會相差到哪裡去才對。而若您預算真的比較吃緊,那麼就只能選僅有6C/6T的i5-9600K (市價9千有找),又或者乾脆選擇擁有6C/12T的AMD Ryzen 5 2600X (市價7千出頭),也許整體來說更划算! 到底該怎麼選呢?以下文章,就是用來探討高階平台,是要買i7-9700K還是買Ryzen 7 2700X比較好。以及探討中階主流平台,買i5-9600K還是Ryzen 5 2600X比較值得! 我們這次選擇使用AMD最新X470主機板,以及Intel最新Z390主機板,搭配上述的CPU,並使用官方提供的散熱風扇。記憶體方面則以DDR4 2933或2666 (CPU可支援的最大頻率)來運作。其餘共用平台方面,則使用GeForce RTX 2080顯示卡、WD Black 1TB SSD,以及Windows 10平台,來進行各種軟體的測試。以下就是我們這次的測試平台說明。 AMD平台: CPU 1: Ryzen 7 2700X @ 3.7/4.3GHz (Turbo) 8C/16T CPU 2: Ryzen 5 2600X @ 3.6/4.2GHz (Turbo) 6C/12T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933 16GB (8GB×2) Intel平台: CPU 1: Core i7-9700K @ 3.6/4.9GHz (Turbo) 8C/8T CPU 2: Core i5-9600K @ 3.7/4.6GHz (Turbo) 6C/6T 主機板:ASRock Z390 Taichi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共用平台: 顯示卡:EVGA GeForce RTX 2080 FTW3 8GB GDDR6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電源供應器:MISTEL Vision MX850 作業系統:Windows 10專業版 x64 (1803)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各種測試軟體,來測試Ryzen 7 2700X、Ryzen 5 2600X、Core i7-9700K、Core i5-9600K等處理器的單一元件效能與整體效能表現。在3D效能方面則搭配GeForce RTX 2080顯示卡,來測試各種遊戲,包括Assassin’s Creed Origins (刺客教條:起源)、Far Cry 5 (極地戰嚎5)、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等遊戲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皆設定在2560x1440 (2.5K)或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佳畫質。 以下就是這次的測試結果。 接下來測試3D遊戲,以及VR的部份,這裡的測試我們採用2.5K、4K解析度(即2560x1440、3840x2160),並設定在最高畫質,來讓CPU與GPU的負載程度達到滿載,以看看第二代Ryzen 7與5處理器,是否能幫遊戲提升更高的FPS率。 透過這次測試,我們可以看到採用12nm製程的Ryzen 7 2700X與Ryzen 5 2600X處理器,在提供8C/16T與6C/12T的架構下,能在許多2D/3D應用程式下發揮最大的效能表現。雖說Ryzen家族的爆發時脈沒有Core i7-9700K或Core i5-9600K還高,但整體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若您硬要說Ryzen表現比較差的項目,大概也只有PCMark 10了。這是因為PCMark裡面的一些應用程式,並不需要用到Ryzen那樣多的核心數/執行緒數,反而更注重CPU的爆發時脈,因此這部份的表現才讓Ryzen小輸,但其實整體分數也只比Core家族慢個3~5%而已。要是PCMark有針對更多核心數進行優化,相信Ryzen的整體表現還會更好! 不過,要是您從價錢來比較的話,Core i7-9700K的市價其實比Ryzen 7 2700K還貴個24.4%,而Core i5-9600K也比Ryzen 5 2600K貴個22%。而透過上述的整體測試可以看到,Ryzen家族在一般2D與各式應用下,都比Core家族表現還好。至於有些比較項目,或是3D遊戲部份,兩者分數也是非常接近。這樣看來,Ryzen家族的整體C/P值,絕對是贏過Core家族的。 當今AMD或Intel的中高或旗艦處理器,都是設計成「執行緒數等於2倍核心數」的架構 (例如8C16T、6C12T、4C8T等等),也就是有具備Hyper-Threading (HT)或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 (SMT)的設計,就連Intel第八代處理器,也都是這樣的架構。但是到了第九代Core處理器開始,除了頂級的Core i9-9900K (8C16T)仍維持這樣的設計之外,其他處理器皆是「執行緒數等於核心數」的架構(例如8C8T、6C6T、4C4T等等),可說是非常值得玩味!亦即,Intel在Core i7-9700K以下的處理器,都全部將HT給關閉!再加上Intel採用新的釺焊散熱介面材料(STIM)設計,讓其爆發時脈可以更高,再加上許多遊戲並不需要那麼多執行緒數,使得Core i7-9700K、i5-9600K縱使在關閉了HT之後,在一些遊戲上還能贏過擁有Hyper-Threading的表現。 但是這樣的架構,在一些密集運算,以及遊戲方面,可能有更好的表現而已,但若是一些需要更多執行緒的運算程式,像是想要多開一些虛擬機(VM)或是執行Android模擬器進行遊戲多開,Intel的無HT架構就不一定吃香了。 再看Ryzen 7 2700X和Ryzen 5 2600X這些具備SMT的處理器,在單一程式進行密集運算時,其表現可能比Core i7-9700K、i5-9600K還慢一些,但在需要多執行緒的應用軟體或遊戲中,Ryzen家族的表現就幾乎可以贏過Core家族,再加上Ryzen的售價更便宜,且只要是AM4平台的主機板都可以使用,不需要像Intel平台有分不同代別必須使用不同主機板才行。因此整體來說,Ryzen家族的整體表現,包含價格、平台彈性、整體效能、擴充上,都比Core家族還要好! 總之,AMD Ryzen 7 2700X、Ryzen 5 2600X,提供優勢的核心數與執行緒數,搭配更優惠的價格,讓玩家在組裝電競級電腦時,有更好的選擇。不僅是在遊戲上,在許多應用執行方面,也能提供優異的表現,值得玩家們在選購時優先考慮。 廠商:AMD 官網:
-
Linux 4.20修正了「幽靈」v2安全性漏洞,但效能會掉50%!
2018年伊始,由Google的Project Zero (俗稱GPZ)團隊於2018年1月3日在自家率先揭發出「崩潰」(Meltdown)與「幽靈」(Spectre)這兩種嚴重的處理器安全性漏洞事件,致使後來包括Intel、AMD、ARM等處理器大廠都各自發表聲明,來說明應對方式與解決方法。而軟體大廠也紛紛推出各式安全性更新,以嘗試彌平這次的「災難」! 先前Intel透過釋出各種微碼更新,搭配各主機板廠商釋出BIOS Update,來將Meltdown與Spectre的漏洞彌補起來,但效能可能降低個最多30%,這還只是Windows平台的部份而已。 至於Linux平台方面,Linux之父Linus Torvards早在2018/1/3當天首度公開表示,有*能力*的CPU研發工程師,可以透過確保「推測執行」不會發生在保護區域,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Intel公司內部的人需要真正地對待他們的CPU,並且實際上承認他們有問題,而不是寫公關手冊,說明一切都按照設計進行… (請看原文的中,裡面有許多不雅的字語出現)。 然而針對Linux平台來說,要彌補這個漏洞似乎不容易,畢竟Spectre與Meltdown的衍生性漏洞一直被發現,因此Linux社群花了不少時間去修補。不過,在最新發布的Linux內核4.20版,已經修正了這個漏洞了! 只是,效能可能掉很多! 在Linux 4.20的內核中,修正了不少問題,而這個版本也加入了一些Spectre與Meltdown的漏洞修正,可以讓具備SMT(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同時多執行緒)技術之處理器在進行STIBP (Single Thread Indirect Branch Predictors,單執行緒間接分支預測器)時,免於受到幽靈v2的變種漏洞攻擊。 然而根據Linus Torvards在表示,雖然這次的修正很穩定了,但他在討論區並沒有看到有人提及這次的修補所造成的效能影響有多糟糕!他表示在某些負載下,效能會能會降低50%。因此他建議大家需要開始問自己,使用這樣的修補(卻要降低50%效能)是否值得。他認為應該使用跟與L1TF漏洞相同的邏輯,也就是:自定值不應該是要讓任何會導致效能降低的開關給開啟才對,因此這次的做法有待更正。 由於Linux 4.20自定把STIBP安全性修正開啟,導致效能驟降情況很明顯。影響的處理器範圍,從低階到高階都有,包括低階的Core i3,高階的Core i7,甚至伺服器級的Xeon E5 v3等處理器。根據的測試,甚至Xeon Gold伺服器的在開啟STIBP安全性修正時,某些效能還輸給EPYC伺服器! 簡單來說,當您的Linux已經升級到Kernel 4.20版,且使用Intel處理器,並升級到最新的Microcode(微碼)時,執行一些PHP、Python、Java程式都有可能效能降低,甚至執行一些遊戲,也會有效能減損的問題!據悉,Intel STIBP的安全性修正早在Kernel 4.19版本時就有加入,但當時自定值是關閉的,直到4.19.2時,STIBP自定值就被開啟。而由於不少人是從4.19直接升級到4.20版,才發現效能掉很大!因此Linux社群也議論紛紛,有些是認為是否能在Linux 4.20的Intel STIBP修正中,加入一個選項來關閉這項功能,以讓效能不至於驟降那麼多。 因此,若您在意效能的話,就暫時先讓您的Linux Kernel保持在4.19版以下吧!目前最新的Kernel穩定版是4.19.3,這個版本暫勿更新上去!若您非常重視系統整體安全,絲毫不能承受任何駭客攻擊,那就升級至4.20吧!只是效能可能最多掉了50%!您不如就當作這像是兩顆硬碟拿來做RAID 1,容量減半,但資料更安全就是了!若想要把效能補回,那就再買一台一樣的Intel電腦把效能追回來吧!又或者等下一版的Linux Kernel把STIBP的開關還給使用者之後,讓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開啟,再升級到新的Linux Kernel吧!
-
撼訊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實測開箱,Radeon RX 590電競顯示卡中的優質選擇!
喜歡AMD顯示卡的玩家注意囉!採用新12nm製程Radeon RX 590繪圖晶片的顯示卡來囉!這次,我們則要帶大家去瞧瞧,撼訊最新推出的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顯示卡。 撼訊在這次首波推出的Radeon RX 590顯示卡,只有這張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 這張顯示卡,產品名稱為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90 8GB GDDR5,產品型號為AXRX 590 8GBD5-3DH/OC。採用雙風扇設計,提供雙BIOS,可以設定為OC模式,或者是SILENT模式。OC模式下,繪圖晶片工作時脈為1576MHz,顯示記憶體工作時脈為2000MHz。 --------------- ---------------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90 8GB GDDR5顯示卡,在外型設計上就非常的具備暗黑成份,首先是在外盒包裝設計上,就以其RED Devil (紅魔)為主題的黑+紅主題色系。顯示卡同樣採用黑+紅的配色,搭配兩組滾珠軸承風扇,並配置5支超大散熱導管,以及散熱鰭片,能將熱量快速帶走,同時提供極為安靜的運作環境。顯示卡背面可以看到採用超大1.5mm兼顧的金屬強化背板設計,同樣可以快速散熱,同時可以保護電路板使顯示卡不至於板彎、阻擋灰塵,讓顯示卡可以長期使用。 在用料設計方面,提供雙BIOS設計(一個是OC、一個是Silent-OC時脈),讓玩家可以選擇是要高速時脈,或是安靜的正常時脈運作!至於電競燈效設計方面,撼訊在顯示卡上方提供一組RED DEVIL的紅色燈效。該燈效一般是恆亮的,若不想顯示燈效出來,背板上面有個LED SWITCH的開關,可以將該紅色燈效關閉,讓顯示卡不要顯示出任何燈效,進入完整的Stealth(隱密)模式。 ▼表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90 8GB GDDR5的詳細測試成績 撼訊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的話,目前台灣市場還沒開始販售。美國市場的話,Amazon目前售價為美金279.99元(折合台幣8,715元)。 目前,首波有推出Radeon RX 590顯示卡的廠商並不多,僅看到只有華碩、藍寶、XFX、撼訊與華擎,所以可以選擇的也不多。然而,受到12nm製程的幫助,Radeon RX 590顯示卡效能獲得了提昇,可以說是AMD顯示卡中的不錯選擇。 整體來說,撼訊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是Radeon RX 590電競顯示卡中的優質選擇!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藍寶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實測開箱,Radeon RX 590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好消息!Radeon RX 590顯示卡來了!這次帶來了新的12nm製程,繪圖晶片工作時脈提高,而且提供了,整體顯示表現也更好。 藍寶這次在AM推出Radeon RX 590同時,率先推出的,則是這款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 這張顯示卡,產品名稱為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產品型號相同。採用雙風扇設計,繪圖晶片工作時脈為1560MHz,顯示記憶體工作時脈為2100MHz。 --------------- --------------- 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GB特別版,採用水藍色外觀造型,搭配自家的Dual-X冷卻設計,配有2支8 mm及2支6mm熱管,以及54個散熱片,使散熱表面積更大。此外,新的導熱膏能將散熱係數提高30%。再搭配兩組智慧調節風扇,平時桌面環境運轉時並不會運轉,以提供安靜的運作環境。當GPU溫度提升時才開始運轉。而當GPU在75°C時,風扇的噪音最高也只達12 dbA,搭配堅固的鋁製背板,不只可以快速散熱,亦能保護電路板使其不至於板彎,且還可以阻擋灰塵,使該顯示卡用得長長久久。 在用料設計方面,包含雙BIOS設計(一個是OC、一個是標準時脈),讓玩家可以選擇是要基本運作時脈,或是全速前進!在電競燈效設計方面,此顯示卡採用NITRO Glow光效系統,顯示卡正面的半透明風扇會發出藍光,而顯示卡上方的Sapphire LOGO則以RGB LED燈呈現,並可藉由Sapphire TriXX軟體來改變顏色以標示目前電路板溫度,或是改成其他顯示模式。 至於客製化設計方面,這張顯示卡的風扇採用快拆設計,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來更換風扇,而不會造成保固失效。總之,Sapphire的NITRO+系列顯示卡,就是要給玩家們時尚好看、絕佳散熱、極致安靜、高度客製、優異效能…等特色,讓玩家們能買到賺到! 在贈送的遊戲方面,只要買Sapphire的NITRO+系列或是Pulse系列的RX Vega顯示卡,或是這次的NITRO+ RX 590特別版,就可以獲得上述的三款遊戲。若買NITRO+系列或Pulse系列的RX 570/580,一樣可以任選上述的兩款遊戲。 ▼表 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GB的詳細測試成績 藍寶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的話,目前台灣市場還沒開始販售。美國市場的話,Amazon目前售價為美金279元(折合台幣8,685元)。 現在要買中階顯示卡的話,除了有AMD與NVIDIA的各種選擇,若要選擇AMD的話,又有便宜的Radeon RX 570、580顯示卡,若要效能比較好的話,Radeon RX 590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整體來說,這款藍寶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是Radeon RX 590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AMD再推Radeon RX 590顯示卡,中階價位高階效能!帶來更物美價廉的優質電競顯示卡!
雖說AMD已經有Vega架構的GPU,甚至7nm的版本也已發表。但這類GPU以AMD的規劃是要擺在高階應用甚至主打伺服器市場。因此在消費市場端的產品中,還是繼續推廣其Polaris架構的GPU,與NVIDIA的中階顯示卡纏鬥! AMD自2016年就先推出以Polaris 10 GPU為主的Radeon RX 400系列,包含推出Radeon RX 460/470/480等顯示卡,來與NVIDIA的GeForce GTX 1060/1070對抗!隨後在2017年中,AMD推出了Polaris 20架構的Radeon RX 500系列,同樣推出了Radeon RX 560/570/580等顯示卡,以擁有更快的運作時脈,來嘗試挑戰對手的GeForce GTX 1070 Ti甚至1080。 然而,如今已經邁入2018年了!當NVIDIA已經正式發表全新Turing架構的GeForce RTX 20系列,並具備光跡追蹤架構的RTX技術,來讓消費性顯示卡進入劃時代的創舉之下,這時AMD反而老神在在,老蘇不跟老黃玩光追(RTX),反而是執著在提升產品製程。如前述,先將Vega架構GPU從原先14nm進化到7nm。至於Polaris架構GPU則從14nm小小進化的12nm,並於2018年11月15日晚上22點正式推出了全新的Polaris 30 GPU,以及採用該GPU的全新Radeon RX 590顯示卡! --------------- --------------- 先來看看這次AMD發表的Radeon RX 590與Polaris 30 GPU的規格吧! ▼表 Radeon RX 590與RX 580、RX 570規格比較表 從上述規格比較表中,可以得知Polaris 30採用12nm製程,對於GPU晶片生產過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平均成本,此外也有利於將GPU時脈提升,雖說其他架構上幾乎與Polaris 20相同,但由於GPU時脈提升了15.3%以上,因此包括尖峰運算效能/材質填充率/圖像填充率,也都跟著提升了15.3%,這樣一來,官方也表示,新的Radeon RX 590的整體效能,可以達到比上一代Radeon RX 580的效能快約12%,在Full HD (1920x1080)解析度下,執行各式3A級的遊戲也更流暢!當然玩起電競遊戲(E-Sports Games)也能游刃有餘!至於效能上則是比GTX 1060 6GB還要優! 再來是定價方面,原先RX 580 8GB的定價大約是229美元,而新的RX 590 8GB則是索價279美元,兩者價差為50美元。也就是說,若無意外的話,Radeon RX 590上市價格,「應該」、「大概」、「可能」、「有機會」比Radeon RX 580多個新台幣1,500~2,000元的價格才是。由於新卡上市,舊卡勢必跳水,使得實際價差有可能比上述的範圍還大。以目前來看,RX 570 4GB的售價已經下殺到3,800元上下,而RX 580 4GB也已經下殺到5,300元左右。8GB版本的RX 580大約是6,500元就有機會買到!那麼,新的RX 590 8GB的售價,相信讀者應該可以猜測到大致會賣多少錢了! 當然,也許RX 590可能會賣得比預期的售價還高。但這次AMD滿佛心的,只要買顯示卡,就送三套2019年上市的全新遊戲。包括: 1. Resident Evil 2《惡靈古堡 2重製版》 (建議售價: 1,960元,2019/01/25上市) 2. Devil May Cry 5《惡魔獵人5》 (建議售價: 1,760元,2019/03/08上市) 3.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 (建議售價: 1,620元,2019/03/15上市) 上述的遊戲加起來市價至少價值約180美元左右(約新台幣5,340元)。因此若想要升級顯示卡,又想玩到最新3A級遊戲,可以選擇這次的RX 590,順便將這三套遊戲一次送給你!這個贈Game活動到2019/2/9為止。 以下就來看看AMD官方針對這次Radeon RX 590所提供的產品簡報吧!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搶救Bug大作戰!Microsoft重新釋出Windows 10十月更新,終於可安心玩RTX遊戲囉!
上個月Microsoft推出Windows 10十月更新(版號1809),雖然針對NVIDIA 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的即時光跡追蹤技術帶來DXR技術支援,以及像是能將手機和電腦連動的「你的手機」App、新的螢幕擷取工具、雲端貼圖等其他功能,不過當時陸續有網友回報該版本爆出多種嚴重Bug,尤其是更新後原先User使用者資料內容消失問題,當時PCDIY!也大家先Hold住!最終Microsoft將該次更新取消。 不過,在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整和抓Bug後,Microsoft重新釋出Windows 10十月更新了(版號一樣是1809)。 Windows服務和交付程序管理主管John Cable表示,除了嚴密的內部認證以外,Microsoft也花了許多時間在重新審查Windows Insider和上個月版本推出後全球的「受災戶」回饋,「這次的版本已經無任何檔案遺失問題了。」這次的更新會逐步開放給大眾,部分Windows 10使用者如果檢查系統內設定的更新和安全性,可能就會收到「Windows 10 Version 1809的累積更新(KB4467708)」的通知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收到更新通知,也未必能更新喔!Microsoft今年至今的Windows 10更新品質「良率」不佳,上半年的四月更新也在最後一刻因藍屏和死當等原因,延後更新推出時間,後來又因為Chrome瀏覽器當機問題導致Microsoft緊急推出維護更新。而這次的十月更新原先更是導致資料遺失、CPU使用率異常、筆電耗電異常等問題,因此,Microsoft對於這次的更新非常小心,這次更新一旦發現使用者的系統中有任何不相容的程式,都會阻擋使用者更新,須等到問題解除以後才會開放。 Microsoft這次的目標,就是希望上個月的「十月大Bug」事件不要再次上演,同時也持續密切關注這次版本更新的使用者回饋。
-
Intel全新Core X系列正式上市,最強Core i9-9980XE給予創作者「18」般武藝,Workshop營現場實測直擊
CPU的多核心大戰早已開打,AMD在2018年已經推出超強的Ryzen 2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以最高8C16T來搶佔高階桌機處理器市場。隨後Ryzen Threadripper第二代更以最高32C64T的配置,搶佔工作站與創作者處理器市場。讓Intel不得不加快腳步,趕緊推出更多核心的處理器來因應! Intel的作法是選擇在10月8日晚上10點,一次發表三種處理器家族,分述如下: 第一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最新Core i9-9900K處理器,並號稱是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已於10月19日出貨。有關於第一個第九代Intel Core i9-9900K的相關訊息,請參考。 若想要知道Intel Core i9-9900K的效能,請參考:。 第二,就是專門為頂級內容創作(Content Creation)平台所設計的Intel Core X系列處理器,最高等級達18核心,於11月上市!也是本篇文章要揭露的處理器! 第三,就是全新Intel Xeon W-3175X處理器,是專門針對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與應用的28核心工作站處理器,將於12月出貨! 簡單說明一下全新Core X處理器,共有7款,包含i7-9800X、i9-9820X、i9-9900X、i9-9920X、i9-9940X、i9-9960X、i9-9980XE,是最具有擴充性的桌上型電腦平台,擁有多核心和I/O相容性。這些CPU都基於Intel Mesh(網格)架構,可增加記憶體和I/O頻寬,同時減少延遲。 Core X系列處理器提供8~18核心數。最高檔的處理器擁有18核心/36執行緒、24.75MB的智慧快取記憶體,和平台最多達68個PCIe通道。再搭配最新的Intel Turbo Boost Max Technology 3.0可提供高達4.5GHz的單核心頻率,並具備Intel AVX-512指令的應用程式,可加快平行工作的負載運算效能。 既然Intel在10月推出第九代Core i9/i7/i5家族,後面也預告11月會推出Core X系列處理器,因此Intel選擇於11月13日22點,正式公佈Core X處理器的效能。但因為Intel的測試Sample不足,因此選擇邀請各大媒體於11/11前往Intel台北總部,舉辦媒體「群測」營(疑? 這怎麼跟我所認知的群測,是不一樣的啊?),Intel找來ASRock、ASUS、GIGABYTE、MSI等ODM廠商,個別組裝了Core 9980XE的工作站級電腦,搭配各式創作軟體,讓各大媒體來把玩與實測,順便來個小超頻! 以下就是本次的記者會現場直擊。 是的!就是因為Intel的Sample不夠,因此就來個現場開箱吧! 在Intel台北總部內,ASRock (華擎)、ASUS (華碩)、GIGABYTE (技嘉)、MSI (微星)四大主機板廠,皆有進駐並提供平台可讓媒體們進行測試!是的!因為時間非常有限,因此只能簡單測試!以下就簡單來看看測試配備與數據吧! →更多的【PCDIY! CPU】: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主機板】: →更多的【PCDIY!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
-
記憶體價格終於跌了!4GB和8GB容量版本降價幅度達10%,年底升級電腦好時機!
TrendForce記憶體儲存研究(DRAMeXchange)上週表示,各大記憶體廠商大部分已議定完接下來的合約價格走向,近幾個月來PC記憶體的價格也已開始逐步下滑! DRAMeXchange報告指出,有鑑於目前市場供需處於「供過於求」狀態,預期下滑趨勢將持續至明年。根據統計,PC記憶體近期無論是4GB還是8GB容量版本,價格下滑幅度都超過10%,統計價格4GB容量版本普遍定價從34.5美元下滑至31.8美元(匯率兌換約新台幣980元)、8GB容量版本則是從68美元跌至61美元(匯率兌換約新台幣1880元)。 DRAMeXchange資深總監Avril Wu表示,「記憶體現貨價格自從2018上半年抵達高峰以後,便開始價格的下滑,九月份以後的跌幅尤其明顯。」預期今年Q4(也就是最近開始)起,記憶體跌幅將會持續逐季下滑,供給商因應市場供需狀態,也已開始調整成本,欲求能在2019年時達軟著陸。 記憶體降價在過去一年來也有明顯下滑,小編自己年初時自組PC,當時的DDR4-3000 8GB記憶體(一時腦衝了一下XD)兩條也要價近6,000元台幣,但同樣的規格現在幾乎5,000元左右就可以拿到,價格下跌也是10%左右。另一個例子來看,以常見的DDR4-2400 8GB單條記憶體價格來看,年中七、八月時大概都還需要2,000元左右的預算,現今約只需要1,500至1,800元左右。 在記憶體價格連續九季價格上漲的趨勢下,該漲幅終於在近期出現明顯停止,今年的年底的感恩節和聖誕節假期,或許會是玩家們為PC記憶體升級的最佳時機!
最多人點閱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