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
ASUS AiMesh技術來臨!華碩無線路由器支援旗下產品,無痛滿足Wi-Fi覆蓋率
過去,大坪數家庭或是公司行號等具備上下樓層的空間,若是想要使用Wi-Fi無線網路相連的話,往往會遇到訊號不穩的問題,即便近年來陸續有網通廠商推出Mesh網狀網路技術,仍無法克服SSID切換的麻煩問題。但一切的困擾都隨著Asus AiMesh技術推出獲得解決,AiMesh能自動連接多台Asus無線路由器,並打造能覆蓋全家的Wi-Fi網路,有效且有彈性的解決Wi-Fi訊號問題。 本次PCDIY!也特別前往Asus總部,訪問其行銷經理邱青泉先生和專案經理們,請他們說明AiMesh的功能和優勢所在。 當前無線路由器(Wireless Router)無論是功能還是訊號皆越來越強,但是一旦需要在大坪數的居家環境,或是具有上下樓層的公司行號使用時,仍然需要搭配配置多台Router作為訊號的節點,藉此確保空間中無任何訊號死角。 邱青泉經理表示,傳統上,一般面臨此問題時的做法,是在每一台路由器上設置不同的SSID,當使用者跨越到另一區的覆蓋環境時,就必須自己手動切換連線SSID,才能確保網路傳輸不中斷,雖然使用上可行,但仍不免有需「手動切換」的麻煩。 後來又有廠商推出所謂的「Repeater模式」,藉由將路由器設置為延伸路由器,用來當作延伸無線訊號的功能,但Repeater無法使用相同SSID,且更改主路由器的設定時,延伸路由器也要手動跟著改才行,無法做到同步修改。更重要的是,主路由器和延伸用路由器都必須相同等級或相同規格才行,加上前述的設定過程繁雜,使得實用性質大大降低。 為解決上述的問題,廠商又推出Mesh(網狀網路)架構的路由器產品,讓路由器之間能相互溝通,以延伸訊號覆蓋範圍,也因此,Mesh架構路由器產品逐漸普及,多數新的路由器產品皆具備其架構。 雖然各家都號稱是Mesh級的路由器,但Asus所推出的AiMesh技術以及對應的產品,則是可以橫跨產品等級,並將產品之間的有線與無線溝通能力和傳輸效率,推升到另一個層次。 AiMesh是Asus創新的無線路由器功能,在當前普及的Mesh網狀網路中加入更多智慧功能,連網裝置在連上使用AiMesh的路由器訊號範圍內後,無論使用者到空間中任何地方,AiMesh都會根據各點的網路訊號強弱狀態,自動將使用者連到對應的AiMesh Node(節點)上,且過程中,使用者完全不必另外設定,就能享用穩定且不間斷的網路環境。 一般負責網路訊號覆蓋的路由器,正如前文所提,無論是主路由器還是做為延伸訊號範圍功用的延伸路由器,在規格和等級上皆須相同,然而,AiMesh的強大之處在於讓使用者可以混用各種不同型號的Asus無線路由器,Asus專案經理鄧惟升先生也補充,無論是最新推出的新品,還是幾年前的產品,只要確認支援該功能並經過韌體更新以後,便可以在路由器設定介面中直接找到AiMesh的設定選項,這讓使用者不需要額外添購路由器,甚至可以節省開銷,讓舊的路由器持續發揮功效,且效果不打折扣。 Asus研發部資深專業經理沈長毅先生也為我們解釋AiMesh的運作原理,AiMesh系統主要是以中央控制,也就是由最前端的路由器(即AiMesh Router)作為中控台,主管各節點(即AiMesh Node)之間的溝通和下指令。此時,若在此中控台路由器中更改或進行任何設定,整個AiMesh系統中的路由器都會同時設定。 而在此中央控制狀態下,AiMesh系統會判定使用者聯網裝置距離目前連線的路由器多遠、訊號是否變弱,中控台此時會開始判斷系統中的其他節點是否有更適合該裝置連線,讓其連到訊號更強的節點。即使該裝置並未和其他節點相連,但由於所有裝置都處在同一個AiMesh系統中,該裝置的連線訊號強度會透過比較的方式,中控台會隨時和其他節點進行比較,一旦裝置連網訊號變弱以後,中控台就可以自動下指令,將該裝置和其他訊號更穩的節點相連。 簡單來說,就是有點類似手機蜂窩式網路的原理。當手機用戶越來越遠離基地台A的時候,其系統自動會判斷將手機連至離用戶較近距離的基地台B,讓用戶即使跨區講電話時,也不會斷線。AiMesh系統也是類似這樣的設計,讓用戶在覆蓋區域裡面自由走動時,會自動根據無線網路的訊號強弱,來自由切換是連到哪個節點,讓用戶走到哪,都能享有暢通無阻的無線通訊環境! AiMesh系統不僅可以延伸無線訊號覆蓋範圍,還可以讓使用者在「有線」和「無線」網路之間混用,讓使用者可以根據空間的限制或需求,利用AiMesh系統來建立有線和無線網路系統。如果系統發現有線網路不穩了,那AiMesh會自動轉成無線系統,反之亦然,這也就是AiMesh的另一個特色,也就是「自我療癒」(Auto-Healing)功能。除此之外,自我療癒功能還能在系統中任一節點故障時,先將其剔除於系統外,並自動將剩餘的節點重建出一套穩定的網狀連線系統,以維持系統的正常運作。 此外,為了讓AiMesh系統和各節點訊號強度讓使用者更直覺、更友善看得到,Asus也獨家開發出專利的ASUS Router App以及Lyra程式,可將系統中的網路訊號圖像化,讓使用者可以輕易了解AiMesh系統中的連線狀態與訊號穩定度,以便依照需求來調整AiMesh各節點的放置位置,讓連線訊號達到最佳狀態。 AiMesh技術目前已經在部分Asus和ROG路由器產品中使用,不過未來將可藉由韌體更新的方式,讓部分過往的舊產品也能使用該功能,使用者僅需要額外買AiMesh node不需要整個家中Wi-Fi路由器全部更換,節省開銷。 ROG Rapture GT-AC5300(下稱ROG Rapture)是針對遊戲玩家所打造的電競路由器,本身具備三頻802.11ac Wi-Fi,並且配備8組Gigabit LAN連接埠供有線裝置使用,其中有兩組為Gaming-First專屬通道,並且支援WTFast遊戲加速器,讓連接該連接埠的裝置在由玩遊戲時,可以優先享用頻寬。 除此之外,ROG Rapture搭載四核心處理器和1024MB記憶體,另外搭載兩組USB 3.0連接埠,除了提供快速的硬體運算以外,額外的USB連接埠也提供連接NAS或是行動裝置充電等功能,使用彈性高。 RT-AC88U為雙頻Gigabit Wi-Fi高階路由器,最高網路傳輸速度達3,167 Mbps雙頻資料速率,採用Broadcom NitroQAM技術,可以將5GHz頻段提升至2,167 Mbps、2.4GHz頻段提升至1,000 Mbps,加速網路訊號傳輸。有線網路連接埠方面,具備八組LAN連接埠,可供多台有線裝置使用,並且同樣支援WTFast功能,優先讓遊戲享用頻寬。 硬體方面搭載1.4GHz雙核心處理器提升速度,同時也具備一組USB 3.0和一組USB 2.0連接埠,提供使用彈性。 硬體方面搭載1.4GHz雙核心處理器提升速度,同時也具備一組USB 3.0和一組USB 2.0連接埠,提供使用彈性。 RT-AC86U屬於中階雙頻無線路由器,在硬體規格方面搭載1.8GHz雙核心處理器和512MB記憶體,外置三支可調整天線和一支隱藏式天線。有線網路連接埠則是提供一組WAN和四組LAN連接埠,並且具備一組USB 3.0和一組USB 2.0連接埠,可供額外使用。同時在遊戲功能方面,也支援WTFast加速器,在遊玩遊戲時可以優先享用頻寬。 RT-AC66U+雙頻路由器搭載1GHz處理器,最高網路傳輸速度可達1.75 Gbps,外置三支高功率天線,有線網路方面提供一組WAN和四組LAN連接埠,另外搭載一組USB 3.0和一組USB 2.0連接埠,可供NAS、行動裝置充電,或是連接印表機等裝置使用。 Blue Cave AC2600雙頻路由器是Asus首款採用Intel Wi-Fi技術的無線路由器,由於採用隱藏式天線(四支),因此外型設計主要以Life-Style為主。硬體方面,具備512MB記憶體,網路傳輸速度最高達2,534 Mbps,並且支援MU-MIMO技術,可同時讓多裝置連網使用。 未來與Blue Cave相結合的Lyra Trio AC1750雙頻Wi-Fi網狀網路多路由系統,則是為解決大坪數、上下樓層Wi-Fi死角而生,藉由和AiMesh系統連接以後,最大Wi-Fi覆蓋範圍可達150坪。同時,結合Asus Lyra App,不需要使用電腦就能輕鬆設定和管理網路傳輸狀況,隨時監控網路。 未來Asus旗下路由器產品的開發方向,主要將會跟隨目前網路標準前進,例如最新的802.11ax無線網路規格,Asus目前已經有推出採用該規格的ASUS RT-AX88U雙頻路由器,網路傳輸速度最高可達6,000 Mbps,未來WPA3加密協定推出以後,旗下產品也會透過韌體更新支援,新品也會採WPA3協定。 未來Asus和ROG的路由器產品也會走向具備RGB燈效功能,除了外型絢麗以外,另一個重點則是結合網路訊號指示,比如說當燈效轉為紅色閃爍時,可能代表網路訊號不穩,或是轉為綠色時,代表目前訊號穩定等等。另外,這個燈效的效果未來也會結合Asus Aura Sync功能,將全面和Asus以及ROG其他產品整合。 WTFast遊戲加速器主要提供玩家在遊玩遊戲時,藉由WTFast的幫助能夠將網路頻寬優先分享給遊戲使用,減少網路延遲問題。不過WTFast目前主要都是針對Windows所設計,Asus表示將會讓WTFast走向家用遊戲主機(例如PS4、Xbox One),且部分家用主機遊戲已經支援WTFast加速器,讓搖桿玩家也能享受到遊戲加速的優勢。 無線路由器可說是打造智慧家庭的第一個關口,其功能與訊號覆蓋度將影響整個場域的智慧應用與連線品質。與其以高功率天線路由器來全面覆蓋,不如建置多節點的網狀(Mesh)網路,以便串成一整個覆蓋綿密的網路系統,讓場域內的每位使用者都能享有無縫接軌的無線網路使用環境。 然在各種Mesh網路系統中,華碩的AiMesh系統可說是兼顧了實用性、擴充彈性、高效能等獨家特色。在實用性方面,其無線與有線混搭的特色,讓一些無法佈線的場域可以透過AiMesh節點來以無線當成橋樑,然後再以有線來連接各裝置。在擴充彈性方面,消費者不須選擇同級產品,只要依照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等級的AiMesh路由器產品,未來要擴充時也只要買相容產品即可。至於在高效能方面,AiMesh路由器之間皆有自己的專屬通道,可以提供高速暢通的頻寬,讓多使用者連線時也能享有比其他競品還高的傳輸效能。 整體而言,透過這次的專訪,我們可以了解華碩所打造的AiMesh系統,是具有前瞻性的技術,值得讓想要打造全區覆蓋無線網路系統的使用者選購。 廠商名稱: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單卡對決CrossFire、11款規格顯示卡一次檢證,買對才是王道!
隨著前陣子NVIDIA RTX系列顯示卡的推出,市場上的顯示卡又面臨一次重新洗牌的動作,原本位處龍頭的GeForce GTX 1080 Ti馬上被打入到次階等級,再加上挖礦熱潮已退燒的情況下,這些1000系列的顯示卡也紛紛面臨降價的情況,甚至部分廠商先前的庫存還沒消化完(被塞貨?),價格下滑是個必然的趨勢,對玩家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終於逐漸落到可接受的價位,家裡的GTX 750總算可以換掉啦! (這裡就不提每一代都推出的夭壽貴版本Titan了) 可是瑞凡,顯示卡陣營還有AMD啊,難道說AMD已經回不去了嗎?(啥老梗XD) 不要開玩笑好不好,AMD才剛出了Radeon RX590,買顯示卡還送三套最新的遊戲,而且RX580、RX570都還紛紛跳水給你看,現在就是下手的好機會不是嗎?話是這麼說,但實際的效能表現呢?能不能來個完整一點的效能比較啊,這樣如果想要下手也才有個依據啊~ 快過年了,想要拿年終獎金來換張顯示卡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如果一次就把一整年辛苦工作換來的年終獎金都壓在RTX 2070或2080上頭到底值不值得?還是說有沒有個折衷的辦法呢? 雖然目前可以看到的是一片的顯示卡跳水聲,不論NVIDIA或是AMD,比的只是誰跳得比較深而已,對玩家來說,跳吧、跳吧,跳到谷底就是下手的好時機,錢、是要花在刀口上的,逢低買進的方式才是花錢的王道,這一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現有的顯示卡要換新的話,該怎麼下手吧! 如果要把所有的顯示卡都拿來輪一遍,大概小編就要測到天荒地老了,這邊就針對目前大家在市場上可以看到且想要入手的部分來做比較,以目前NVIDIA GeForce GTX 1060開始,包括GTX 1070、1070 Ti、1080以及1080 Ti等,AMD陣營的RX570、580與最新的590這三個版本,另外,也加入了目前新出爐的RTX 2070、2080以及2080 Ti來一起做比較,雖然後面那三片可以預想效能是比較高的,但總是有個天花板指標在那邊,在效能對比與價格比較上,相信大家也會有比較深刻的認知印象。 這次要拿來比對的一共有11款不同規格、總共14片顯示卡,多出來的3張顯示卡是AMD Radeon RX570、580、590作為CrossFire用途的版本,以目前的價位來看,買2片X570可能也才一張GTX 1070 Ti的預算,那如果買2片透過CF模式運作呢?效能上是否有比較優異?可合、可拆的方式,是不是能夠讓玩家更具自由度調整呢?那就透過實測數據來了解吧! 在做效能比較之前,先來看看價格差異吧!再怎麼說,價位高低絕對是下手的考量點,畢竟大多數玩家也不是土豪出身,下手前總是要先看一下口袋的深度,便宜、高效,就是下手的目標了。其實大家也常上網站的商城就可以直接比價,看看原價屋的報價就會發現,即便是GTX 1060的價格差異也不小,華碩、微星、技嘉等三大廠的價位版本就都有落差,GTX 1060的3G版目前已跌落6,000大關,不過如果真要選,還是建議往6G版本下手為佳,就是俗稱的1066版本,部分遊戲的記憶體吃比較重,有6G記憶體的話能提供較順暢的運作。 從報價的部分也可以看到GTX 1060 6G的版本仍舊維持在7,000多~8、9000元的售價,其實還不算低,小編特別在網路上仔細地搜尋了之後,包括像是PCHome、Autobuy等商城的報價,有部分廠商直接做跳水拋售的,最低也落在6,790元,反觀同樣在原價屋的RX 570、580的報價,570 4G最低價是由跳水第一炮的撼訊Powercolor奪得,3,790元的超低價應該是有吸引到玩家的目光,至於570 8G版本也已經有華碩、技嘉直接跳水破5,000的價格出清,甚至看看ASUS的RX 580 4G雪原豹,直接開賣4,990元的超特價,還在用GeForce GTX 7xx、9xx版本的玩家,可以換卡了。 這邊小編也整理了一下網路上的價格(盡量以能找到的較低價格)提供給大家參考,不只剛剛提到的GTX 1060系列而已,從報價的長條圖中可以看到明顯的一點,目前的RTX系列雖說價格不斐,但是相較於原本「不正常」漲價的GTX 1080、1080 Ti來說,目前玩家可以不用考慮這兩款版本了,因為同樣預算下還不如直接買RTX系列算了,而相對性的,AMD的RX系列就顯得親民了,就算不看Vega 56的價格,剛出爐的RX 590雖然賣價要近9,000元,但有送三款最新遊戲,而RX 580、570的價格帶就顯得十分的「超值」。 看過了價格之後,其實不難了解目前的狀況,即便礦卡需求退燒、廠商紛紛打出跳水價出清,整體NVIDIA的價格帶相較於AMD來說還是偏高的,以目前想要順暢打Game至少要有RX570或GTX 1060等級比較合適的情況下,對玩家來說,選擇不同陣營的預算考量也不相同,以跳水價的GTX 1060 6G至少得要花上6,790元的預算下,那如果選擇購買2張RX 570來做CrossFire呢?最低價的RX 570也才3,790元,一次買2張要花7,580元,也是落在GTX 1060 6G的價格區間帶中,是否RX 570的CF之後,效能可以有所提升呢?如果角色換上GTX 1070之後,少說要也破萬價格的區間帶,是否可以由2張RX 580同樣運行CrossFire模式來對比呢?可合併、可分拆的特色,同樣的預算下,玩家又該如何考慮? 說再多都不如實際的測試數據佐證來的真實,那咱們就來測試囉!這次小編找了11款不同規格版本的NVIDIA與AMD顯示卡來做測試,另外為了對應CrossFire所以額外再找了3片一樣規格的Radeon RX顯示卡、一共14張來做測試比較,以下為測試平台的其他配備列表,提供做為參考。 測試平台— CPU:Core i9-9900K 主機板:ASRock Z390 Extreme 4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DDR4-3200 8Gx2 SSD:WD Black PCIe NVMe M.2 SSD 1TB Power:Mistel MX850W OS:Windows 10 Pro 64bit (Build 1809) 這裡採用的測試程式基本上以3DMark為主,相信這也是大家常見並且會使用的測試軟體,測試項目則是以Fire Strike與Time SPY這兩大項為基本,另外也加入了遊戲的測試,遊戲的部分則是選擇了FarCry 5《極地戰嚎5》、Assassin's Creed Odyssey《刺客教條:奧德賽》、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古墓奇兵:暗影》這三款作為代表,相信透過不同遊戲的呈現,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參考值,好了,來檢視一下這14張顯示卡的效能表現吧! 先來看看在Fire Strike的三種測試模式下的效能表現,分別是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從下面的數據長條圖中,可以看到採用了CrossFire模式的Radeon RX系列就跟吃了春藥一樣的猛,RX 590 CF的表現簡直就快比肩RTX 2080的成績了,而RX 580 CF的成績也幾乎與RTX 2070不相上下,如果思維轉一下、換成價格套入的話,那根本就xx比雞腿的等級了,當然這裡沒把RTX的光追特色加入考量,那就看玩家是否要因為「光追」這個訴求,多花上一大筆預算買單囉! 回到測試數據上,單卡的效能表現可以看到RX 580在這部分的測試中,效能表現是優於GTX 1060 6G的,認真說,更低一階的RX 570其實效能上也差距甚小,有預算考量的玩家基本上可以考慮入手RX 570或580即可;單卡本身的比較大概方面,NVIDIA系列的斷層大概不難發現就是GTX 1070了,雖然說GTX 1060 6G就已經是不錯的表現(Fire Strike有近12000分的成績),但是對比自己的哥哥GTX 1070時,很明顯的,小弟、你落後很多喔~這差距的幅度都差不多有50%的整體表現了。 除了RX 590、580的CF模式可以有大幅度的效能提升外,RX 570 CF後的效能表現也可以力壓GTX 1070的成績,從整體的數據表現來看,CrossFire模式或許是玩家的另一種選擇,當然陣營選擇每個人都各有喜好,透過數據的實測也是讓我們更了解實際運作下的成績是怎樣的情形。 另一項3DMark的Time SPY測試也可以做效能比對,這邊可以看到分別在Time SPY與Time SPY Extreme下的測試成績。在Time SPY的單卡成績中,RX 580的效能表現大概只能跟GTX 1060 6G差不多,其他版本的NVIDIA單卡是已經遠遠把Radeon RX系列拋在腦後,不過如果是以CF模式運作,那又是幾乎快要「倍增」的成績著實令人驚豔,RX 590 CF下的表現可以超前RTX 2070的成績、RX 580 CF的表現則是小遜RTX 2070但勝過GTX 1080一截,即便是RX 570 CF都能夠擁有與GTX 1080相較的實力。 這部分的表現其實可以看出目前在效能上的需求定位大概要落在哪裡比較是玩家的實際需求,以這次測試採用的平台來看,Time SPY的成績建議如果有5000分以上,應該就足以應付大多數遊戲的使用,顯然AMD陣營的RX 590還可以,另外就是NVIDIA陣營的GTX 1070以上版本都OK,以未來還會有更多重Loading的遊戲推出的預期下,如果現在要換卡,可能也是要為後續的遊戲大作預留一下效能空間,直接下手選擇高上一、二階的版本,或是CrossFire模式也是一種選擇,比較擔心的是遊戲是否支援CF運作,如果沒有支援(可能驅動沒特別Support)的話,就只能往單卡的高效能方向做挑選了。 除了3DMark的測試之外,實際遊戲上的表現可能更玩家期待這11款不同規格顯示卡的差異是如何?直接來看實際遊戲測試比較明確。 談這款遊戲的測試數據前,必須客觀的說一下,FarCry 5對於AMD顯示卡是有優化的,而且也是支援CrossFire模式較為完整的一款遊戲,不過,FarCry 5的吃顯示卡資源也是不小,所以從數據上可以看到,這款遊戲如果非AMD陣營顯示卡,那就至少要使用到GTX 1080以上的版本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好成績,而且因為有支援CrossFire模式,所以開了CF的加乘效果相當不錯,可以提升40~50%左右的效能,一旦解析度開到4K模式的話,更是有近乎100%的效能提升,對於喜愛這款遊戲的玩家來說,選擇直接買2張Radeon RX系列的顯示卡來做CF所得到的效能表現直接對上GTX 1080 Ti沒問題,但是整體的預算價格可能才2/3而已。 在FarCry 5的實測表現中,如果採用的是GTX 1060 6G、GTX 1070以及GTX 1070 Ti這三款的話,1920x1080解析度下的表現還算OK、都有30FPS以上,2560x1440解析度下就掉出30FPS關卡了,換到4K模式最高表現GTX 1070 Ti也僅13FPS、相當低,這裡可以看出有優化跟沒優化下的顯示卡表現差異極大。 遊戲測試場景換到刺客教條:奧德賽,有別於前面FarCry 5對AMD顯示卡的「友善」程度,大概GTX 1060 6GB已經壓完RX系列了,從長條圖中可以明顯看到CrossFire的效果並沒有起來,是啊,奧德賽的測試上CF增長的效能很有限,「微幅提升」大概就是最佳註解了。 基本上在2560x1440解析度時,所有的顯示卡版本還能勉強維持在30FPS以上(RX 580 29FPS、RX 570 25FPS),如果解析度再拉高到4K的話,還能保持30FPS以上的至少就要GTX 1080等級了,差一點點的GTX 1070 Ti有29FPS、GTX 1070有26FPS,在這以下的就不及格了,顯然也跟前面的測試差不多呈現的狀態,如果玩家想要高興地在4K模式下暢快無比的爽玩重量級大作的話,大概「努力存錢」直接買RTX 2070以上等級會好一點。 挑選古墓奇兵:暗影這款遊戲時,原本是想說有蓋上AMD Logo應該會有支援CrossFire才對吧,看來~沒這回事,CF有開跟沒開一樣,看來是沒有支援(或驅動沒修正、遊戲不支援?),沒關係,兩邊陣營都有優化的情況下,做為測試基準也算公平,直接來看效能比較就好。 這邊一樣測試了三種解析度下的表現,即便採用了RX 570單卡,也可以在標準Full HD(1920x1080)下有48FPS的成績,RX 580的表現與GTX 1060 6G的成績差不多,前者為53FPS、後者為52FPS,其餘的都至少64FPS以上起跳,到RTX 2080 Ti的133FPS厲害數據;2560x1440解析度下的表現則最低都還有32FPS的基本值,如果想保有40FPS以上的水準,那至少得要選擇RX 590、GTX 1070以上的版本比較保險;解析度拉高到4K模式時,GTX 1070 Ti以上算是保本30FPS了,與刺客教條:奧德賽一樣,想要4K模式下能夠跑得順暢無比,那就只能用力往高階版本「敗下去」才行了,看看RTX 2080 Ti的成績最高也不過54FPS而已。 透過前面小編囉嗦的講了一大堆以及看了一堆的長條圖數據之後,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比較清楚的瞭解這11款版本的效能差異了呢?這裡還有個特別要提到的部分也提供給玩家參考。 CPU可以超頻大家不陌生,而顯示卡也是,通常可以透過各家廠商提供的軟體來作調校,原則上可以提升一小部分的效能,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散熱的部分,玩家只要多加留意溫度的部分,應該都可以達到微幅超頻提升效能的目的,畢竟免費的、不礙事就加減用。AMD Radeon RX系列通常都多了個可以直接OC(超頻)的DIP在顯示卡上頭,很容易找,想超頻的話就直接切到OC Mode、然後再開機就可以超頻運作了,也不用進軟體調頻率,至於超頻後的效能提升多少呢?口說無憑、直接來實測就知道。 這裡就順便地開了OC Mode來做測試,以RX 570來作範例就好,作比較的就挑了自家大哥RX 580跟NVIDIA GTX 1060 6G這片指標版本,比較項目就以3DMark的Fire Strike、Time SPY與FarCry 5遊戲來對比一下,從長條圖的實測數據可以看到,原本RX 570單卡標準測試成績在經過OC之後,Fire Strike的成績直接可以超過大哥RX 580的表現,本身的提升幅度超過10%,也讓原本略遜GTX 1060 6G的情況變成領先一截。 Time SPY下的表現也是有提升,但就沒有像在Fire Strike那麼明顯,效能提升約5%左右,雖還比不上RX 580與GTX 1060 6G的成績,但也追上不少,而OC後的CF表現也是有提升約5%左右;至於FarCry 5的表現也是小幅提升,不無小補,算是RX系列的特色之一,如果有下手RX顯示卡的玩家別忘記打開這個功能。 要一次測完這14張顯示卡也是很累人的,特別是在新的Core i9-9900K平台上全部都要重新跑一遍,並力求每個測試的基準一致與公平性,這得感謝編輯團隊大家鼎力協助。最後有幾點要跟大家分享,寫這篇的緣由來自於前陣子的RX 570開始跳水價,相信大家都在期待AMD的7nm版本哪時候推出,否則目前顯示卡市場都快變成NVIDIA一家獨大了,從先前的Vega 64之後,大概就沒有AMD顯示卡的新消息,更不用說這陣子沸沸揚揚的Intel要推自家的顯示卡新聞。 對於玩家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我花了多少錢、得到了多少的效能表現回饋,看看去年跟今年初礦災沒發生前的情況,還有印象嗎?顯示卡價格無限狂飆、一卡難求,隨便一張GTX 1080 Ti要價破3萬以上,一整部電腦裡面最貴的元件不是CPU、反而是難買到又很貴的顯示卡,在經濟不起飛、還可能倒退的受薪階級荷包已經很扁的情況下,買顯示卡真的是要唱辛曉琪的「領悟」了。(因為~多麼痛)(大誤) 既然RX 570開始跳水,不管是誰開了第一槍(哈,是撼訊),目前可以看到幾家大廠都開始調降價格,對玩家來說是好的,如果可以因為跳水這件事情、讓預算得以買得起2張卡來作CrossFire的話,是不是能夠大幅提升效能呢?那就來讓實測檢證不就得了!相信許多玩家在挑顯示卡的時候也是上網查查看效能表現落在哪裡才下手選購,希望這次的測試數據比較能夠幫上一點小忙,透過價格與效能的比較之下,大家都能買到合適自己使用的顯示卡。 個人認為,挑顯示卡一次搞定就好、打Game才是重點,而明年度的光追遊戲如果還沒來,先不用一次就下大把的銀子買現有的三款RTX系列(口袋夠深的玩家就請直接掠過這一句),可以期待一下即將推出的RTX 2060(價位較低),甚至乾脆低價策略轉進AMD RX 580、590,還有送遊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預祝大家都能挑到合適的好顯卡,過年一起來玩Game吧! (寫在文章末,特別感謝SAPPHIRE藍寶科技的協助,原本小編手上都只有各一片的RX系列,感謝藍寶科技直接大手一揮,通通提供每個RX型號各2片顯示卡來做測試,謝謝!)
-
晉級入門工作站吧!兩代主流AMD Ryzen Threadripper對上Intel高階Core i9-9900K
時至2018年底,回顧CPU市場可說是非常熱鬧。因為在2018年第四季,兩大CPU陣營各有新的產品問世,在Intel方面,他們在10月19日正式上架第9代Core i9-9900K,並以鑽石包裝來吸引目光,這也是第一顆Intel終於推出8核心16執行緒的處理器,以與AMD的高階處理器對打。而在AMD這邊,則是在10月29日正式上架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與2920X,讓消費者可以在耶誕假期買到高階的工作站級處理器。如今兩大陣營的高階處理器已經都可以在市面上買得到,對於2019年想要升級電腦,或是組裝新電腦的玩家來說,要如何選擇才最划算,以下我們就以AMD兩代Ryzen Threadripper主流等級處理器,包含這一代的2920X與上一代1920X,來與Intel目前最強的i9-9900K對比,看誰的表現更好。 前幾個月由於Intel的處理器出現缺貨情況,導致一些入門或主流級的處理器不容易買到。在經歷了缺貨、漲價、跌價等市場風波。目前Intel的第9代處理器的供貨狀態已經逐漸回穩、8代處理器也在市場供貨,但是價錢仍然不低。反觀AMD這邊就完全沒有缺貨問題,也沒有偷偷漲價,且目前Ryzen Threadripper 1000和2000系列也同時在供貨,以提供玩家們組裝以高階處理器為主的電競級或工作站級PC。 會想要買萬元級以上高階處理器的玩家,一定都是想要組裝一台高階的電競PC,甚至是工作站等級的PC。在選擇上,Intel的Xeon或Core X家族都太貴,看來只能買i9-9900K,現在售價也要15,300元,且只有提供到8C/16T,再搭個中階的Z390主機板大概也6千多,整體加起來就要破2.1萬多以上。若改選擇AMD的平台,用這樣的價錢來買具有12C/24T的Ryzen Threadripper 1920X絕對綽綽有餘,再搭個高階X399主機板大概7千多元就有了,因此大約2萬多可以搞定。若想要直接晉級2920X等級,也只要再多花一些小朋友就可以了,若搭主機板一起買,還送水冷風扇(2018年底前)!因此就價位來看,AMD提供的選擇更具彈性。 在效能方面的表現又是如何呢?接下來,我們就以Ryzen Threadripper 2920X為主,搭配上一代的1920X,來對上Core i9-9900K。有關於1920X與i9-9900K的效能比較,可參考。本文將以2920X為主,來說明其效能優勢! 測試平台: ●處理器1:Intel Core i9-9900K 8C/16T @3.6~5.0GHz ●處理器2: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12C/24T @3.5~4.3GHz ●處理器3: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 12C/24T @3.5~4.0GHz ●主機板1:ASRock Z390 Taichi ●主機板2:ASRock X399 Taichi ●記憶體1:G.Skill FlareX DDR4-3200 8GBx2 @2666MHz ●記憶體2:G.Skill FlareX DDR4-3200 8GBx2 @2933MHz 共通部份: ●顯示卡:GeForce GTX 1080 Ti Gaming 11G ●SSD:Crucial MX300 2050GB SATA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803 從上述的測試數據中,可以了解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的價位比Intel Core i9-9900K還要便宜,但效能上有不少都能與之匹敵。讀者可以想想看,TR-1920X是去年(2017年) 8月上市的產品,剛推出時的建議售價雖然比較高(799美元),但就在二代的Ryzen Threadripper家族推出後,一代就全面降價。例如這款TR-1920X就降到上述的13,290元,還比i9-9900K的小老弟-Core i7-9700K (只有8C/8T,市價13,800元)還便宜一點。這樣看來,TR-1920X值得精打細算的玩家們考慮進場。至於預算足夠、想要晉級到更強的處理器的話,玩家是可以直接選購TR-2920X的,甚至直接升級到更高檔的TR-2950X (16C/32T),真正享受到一邊工作、一邊玩樂的電腦使用新體驗! 由於TR-2920X因為剛上市1個多月,雖說目前售價是比較高一點,但因其採用12奈米製程,擁有更高的Boost時脈,在多工運作時,能擁有更好的效能表現,在實測中也有不少效能測試上不僅比TR-1920X出色,甚至贏過i9-9900K。從上面在遊戲方面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到TR-2920X與1920X的效能表現,幾乎是與i9-9900K平起平坐的,因此對遊戲玩家來說,在相同預算下,不一定非得買Intel的i9來當電競主機的處理器,玩家可以換買AMD的TR-1920X CPU,然後省下來的錢去買好一點的顯示卡,這樣還比較划算。 總之,由於Ryzen Threadripper的多核心、多執行緒設計,對於多工應用以及工作站場合,是絕對能夠發揮絕佳效能的。更多核心的好處,是讓電腦可以一次處理更多的任務,且各任務之間也能流暢執行,以幫助使用者提早完成工作。例如玩家可以一邊遊戲一邊直播、影片後製處理與轉檔,當然執行一些Adobe的創作類軟體也會更快,這些都是AMD Ryzen Threadripper的強項。而且最重要的是售價方面非常優異,因為TR-2920X也才2萬出頭,而Intel的工作站級Core X或伺服器Xeon處理器動輒都要3~4萬以上。因此,以整體來說,既然CPU的預算都要花到1.5至2萬了,與其買號稱地表最強的遊戲處理器,還不如直接跳級買工作站等級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或1920X。這樣不只可以遊戲,還有更多應用,更同時處理更多的執行任務,玩起電腦的爽度也大開!您說是嗎?
-
微軟推出Windows Sandbox 「沙盒」模式,提供隔絕化程式執行環境,以提升系統安全
沙盒(Sandbox)模式,就是一種將程式執行環境利用類似沙盒的作法,將其限制在一個執行區域,當該執行環境整個弄垮,也不會影響到其他程式或整個系統。例如Google Chrome的設計就已是如此,每個分頁都是獨立執行環境,因此要是某分頁當掉了,也不至於影響到其他分頁。這種沙盒式的設計,可說是新一代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應當具備的功能。如今微軟也宣佈要在Windows 10加入Sandbox功能,可說是消費者之福! 當今最流行的消費性作業系統:Windows,由於沒有導入沙盒模式,當使用者想要執行一些從網路下載的軟體,就必須冒軟體有可能把整個系統弄壞的風險,雖說有裝防毒軟體,但有可能發生誤判或是漏網之魚的情況。 當然玩家們可以選擇安裝一套虛擬機軟體(QEMU、VirtualBox、VMware)來測試一些可疑軟體,但這些虛擬機軟體都必須先切分一些硬體資源出去,並在裡面安裝好一套作業系統才行。而且,虛擬機的環境不一定跟目前您的硬體狀況完全一樣,不僅效能會打折,甚至無法執行3D遊戲(虛擬機目前還沒支援到DX11,且效能會大衰減),虛擬機裡面的Windows可能還要另外準備一套序號才行…。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 你可以說,反正我要測試執行那些可疑的軟體之前,先將系統碟做好備份(透過Acronis True Image或是Ghost等軟體),再去測試就好了,若系統有問題,再恢復即可,這樣不就萬無一失了嗎?這個方法當然最好,只是,每次測試一套軟體,都需要如此大費周章,還要另外準備一顆硬碟來做備份,費力又耗時。有多少消費者會願意花這樣的精神去執行一套新軟體呢? 看來,只有沙盒模式最方便了!也是最佳解決方案! 根據裡面的介紹,「Windows Sandbox是一種新的輕量級桌面環境,專為安全執行應用程式所量身訂作」。也就是說,只要你開啟Windows Sandbox功能之後,你若要執行一些從網路下載、有疑慮的應用程式時,就可以開啟Sandbox來測試,要有程式發生問題,這個Sandbox可以隨時丟棄、刪除,且由於執行環境是與Windows隔絕的,因此不用擔心您的系統被搞壞。以下是Windows Sandbox具備的特色: ● 視為Windows的一部分:此功能所需的一切都隨著Windows 10 Pro和Enterprise一起提供。不須額外下載VHD! ● 就像新安裝的一樣:每次Windows Sandbox執行時,都是全新的Windows,如同剛剛安裝好一樣,非常乾淨! ● 一次性、可拋棄式設計:Sandbox裡面的小宇宙會怎麼變就怎麼變,並不會影響到主系統,且儲存裝置也不會留下任何小宇宙內的資料;因為一旦將沙盒關閉之後,該小宇宙也就隨之消逝! ● 超安全:因為使用硬體為基礎的虛擬化環境,同時與內核隔離,並採用微軟的Hypervisor(虛擬機管理程式)來執行單獨的內核,以便將Windows Sandbox與主系統隔絕開來 ● 高效能:使用內建的內核程式調度引擎,讓記憶體管理與虛擬GPU更加智慧 也就是說,以往想要在Windows建立好沙盒模式,必須透過第三方軟體(如Sandboxie、SHADE Sandbox、Toolwiz Time Freeze、Shadow Defender、BufferZone等等)才能達成,如今微軟直接在作業系統內整合沙盒功能,這樣就不用安裝這些第三方沙盒程式,也不用擔心相容性問題。而且,Windows Sandbox每次執行時,會自動建立好乾淨的執行環境,就像幫你安裝好新的Windows一樣,讓使用者不用煩惱安裝與設定問題。當您測試、執行好軟體之後,關閉Sandbox,裡面的資料也都隨之消逝,不會留在主系統。 也就是說,唯有想要測試或試用軟體,或把玩可疑的軟體時,才需要在Sandbox環境下執行,讓您評估是否要安裝該軟體。而日常使用的軟體,則還是要安裝在主系統,才能將您的資料完整儲存起來。 看到上面寫的虛擬GPU了沒?這是否表示玩家們能在Sandbox環境內玩遊戲呢?看來還是得等Windows Sandbox正式推出,才知道它的能耐了。 要使用Windows Sandbox功能,微軟建議電腦的最低配備如下: ● Windows 10專業版或企業版 (組建18305 以後) ● 處理器是AMD64架構 (也就是64位元的CPU,2008年以後的應該都是了) ● BIOS選單裡面,有關支援虛擬(Virtualization)的選項要打開 ● 記憶體要至少4GB (建議8GB以上) ● 至少1GB以上的硬碟空間 (建議使用SSD) ● 至少雙核心處理器 (建議四核心以上) 也就是說,只要是微軟Windows 10專業版或企業版,並安裝Windows Insider Preview (預覽版) 18305以後的版本,就可以看到「Windows功能」內,多了一個Windows Sandbox的選項!只要開啟該功能,就可以使用沙盒模式了! 至於該沙盒模式,已知在繪圖方面會開啟硬體加速,且會得知電腦的電池電量、狀態,以及功耗最佳化設定,而且沙盒模式與主系統也會共享記憶體資源,達到最佳硬體資源共用。 由於目前只有在預覽版可以嚐鮮,正式內建Windows Sandbox的版本,預計會在Windows 10 1903 (2019年春季更新)推出!有關於Windows Sandbox的更多細節,可參考微軟技術論壇網站:
-
Google刻意讓微軟瀏覽器GG? 前Edge團隊實習生跳出來抗議
當今您用的瀏覽器是哪一款? Chrome、Firefox、IE(Internet Explorer),還是Edge? 無論您用哪一款,根據殘酷舞台,也就是,可以發現使用Chrome、IE、Firefox、Edge等桌上型瀏覽器的佔比依序是63.6%、11.19%、10.00%、4.34%。由此可以看到,縱使微軟想要透過內建於Windows 10的Edge瀏覽器來提高其市佔比,但推廣了這麼久(自2015年Windows 10上市開始),Edge至今的市占率還是少得可憐(
-
前進10奈米! Intel 2018架構日揭露CPU的5年發展計畫,同時公布Gen11繪圖核心
CPU雙雄於2017年正式展開效能、多核與製程大戰,其中,沈寂已久的AMD最近推出各式最新的處理器與繪圖晶片/繪圖卡,皆有不錯的表現,讓晶片龍頭Intel不得不面對自己包括核心數、製程技術、繪圖效能上的落後情況,近期頻繁端出各式新的產品,以讓消費者、客戶們看到Intel不再只是一直在擠牙膏! 時序即將進入2019年,Intel於北美時間12/11舉辦2018 Architecture Day (架構日),揭露出其最新的技術與產品計畫。以下就是Intel這次所展示的重點。 首先是,Intel在主流級(Core家族)與入門級(Atom家族)的消費性處理器市場中,列出了5年發展計畫。在Core家族部份,可以看到2019年起的代號(Code Name)不再「湖」(Lake)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小海灣」(Cove)。包含2019年的Sunny Cove、2020年的Willow Cove與2021年的Golden Cove,而且每一代都會在微架構做改善,而非先前Kaby Lake、Coffee Lake/Refresh等處理器那樣只有在時脈上做提升(擠牙膏)而已! 先來看看2019年即將推出的Sunny Cove微架構吧!預計將採用10nm製程,此微架構提升了單執行緒的效能(ST perf)、新增指令集(New ISA)並強化可擴充性(Scalability Improved)。新增指令集的部份,也就是AVX-512,同時可為AI與加密(如挖礦)等特殊運算需求來進行加速。而Sunny Cove微架構將導入下一代的桌上型與伺服器處理器。 隨後的Willow Cove,可能採用的也是10nm製程。此微架構重新設計快取(例如調整L1與L2快取容量與架構)、全新更優化的電晶體(基於製造考量),並提升處理器的安全性。屆時應該不用再擔心Spectre(幽靈)或是Meltdown(崩潰)這類以旁側通道攻擊手法的安全性漏洞。 至於2021年的Golden Cove,製程方面尚未得知(可能是10nm或7nm)。此微架構的重點除了提升單執行緒與AI的效能之外,還會加入網路相關(包含5G)的效能,安全性方面也會更新。 ▼表 Intel近期Core家族處理器開發藍圖 至於Atom入門級低功耗處理器方面的發展計畫,Intel則是兩年更新一次,節奏比Core系列稍慢,這是因為Atom CPU主要是設計並應用在低功耗的電腦或網路產品,業界希望這類產品的處理器需要穩定,且能擁有SoC的解決方案,也因此Atom不需要像Core那樣年年更新! ▼表 Intel近期Atom家族處理器開發藍圖 先來看看2019年的Tremont微架構,其中要也是提升單執行緒效能、增加網路伺服器的效能,同時提升電池續航力。至於2021年的Gracemont則是同樣提升單執行緒效能、提升時脈,同時也針對向量處理方面來提升效能。最後2023年Intel規劃的‘Next’ Mont預計也將從單執行緒效能、執行時脈,加入更多功能來提升其整體性能。 Intel先前透露過2020年將推出自己的獨立(Discrete)顯示卡,來與現今的NVIDIA與AMD較勁!目前已經即將邁入2019年囉!只剩2年了!趕快來看看Intel在繪圖處理器領域是怎麼規劃的! 在2015年時,Intel在其Skylake處理器內,導入Gen9的繪圖核心(Intel HD Graphics 530),隨後的Kaby Lake、Coffee Lake導入的則是Gen 9.5 (Intel HD/UHD Graphics 630)。至於後續的Cannon Lake原本要導入Gen10的繪圖核心(例如),但後來並沒有導入。 結果就是,Intel直接跳過Gen10,並選擇在這次2018架構日時,公佈最新的Gen11繪圖核心!並重申2020年一定會推出獨立顯示卡的計畫。以下就來看看這次Gen11繪圖核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吧! 先來說明Gen11繪圖核心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亮點吧!首先它是Intel首款TFLOPS級的行動GPU,效能為上一代的兩倍,且支援Coarse Pixel Shading(粗像素著色)技術。Gen11繪圖核心內建64組EU (加強型執行單元),並分成4個區塊,規模是Gen9的2倍,而每個EU的浮點運算單元重新設計過,搭配將GPU的L3快取加到3MB(為Gen9的4倍),使GPU整體運算效能超過1TFLOPS。 值得注意的是,Gen11支援Intel全新的Coarse Pixel Shading (粗圖元著色),這個技術跟NVIDIA的Variable Rate Shading (可變圖元著色)技術相似,主要用意就是讓GPU減少陰影部份像素的著色運算,甚至4個圖點才著色一次,如此一來降低GPU的運算需求,但因為會降低畫質,因此可應用到某一畫格的部份區域,也就是比較不會被注意到的地方(例如遠邊的草叢或是牆壁)。要是遊戲開發商支援該技術的話,可提升約30%的FPS成績! 在多媒體核心部份,Intel放入全新設計的HEVC編碼器,可支援更高畫質視訊的編解碼。由於內建2組解碼引擎,可同時解碼兩組影片,必要時也可以合併起來解碼更高解析度(如8K)的影片。至於顯示核心部分,可支援多螢幕輸出、支援HDR,且能支援Adaptive Sync(智慧垂直同步),讓一些遊戲能夠跑得更順暢! 整體而言,Gen11有足夠的運算能力,來處理8K的視訊。至於遊戲方面,由於支援Adaptive Sync,因此可以提供更流暢的遊戲體驗!至於Gen11的效能等級,大概跟AMD Ryzen 5 2500U處理器所內建的Radeon Vega 8同級。若要跟獨立顯示卡相比,大約落在NVIDIA GeForce GT 1030和AMD Radeon RX 550之間。看來2020年Intel要推出可以跟這兩家顯示卡龍頭比拼的獨立顯示卡,還很拼喔! 至於Gen11繪圖核心,預計將會搭載10nm之Sunny Cove架構的處理器一同推出,時間大約會落在2019年下半年!想要嘗試Intel最新內顯技術的玩家們,可得再等等囉!
-
AMD火力全開!Ryzen 7 2700X / 5 2600X全面狂壓Core i7-9700K / i5-9600K
AMD自4/19推出第二代Ryzen處理器,挾其12nm製程設計,以及提供更高的時脈,讓Ryzen 2000 家族處理器成為當今桌上型電腦的主流處理器的絕佳選擇,更是可以與 Intel主流處理器對抗的重要利器! 此外,AMD也於8/13正式公佈全新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家族處理器,共有四款產品,依序是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2970WX、2950X、2920X。其中WX是主打工作站市場,適合內容創作者使用。至於後兩者X系列則是主打極致玩家市場,同樣擁有超多核心數,讓玩家可以在玩3A級遊戲時,同時進行視訊編碼與進行串流,以享有極致的玩樂體驗! 正由於「核」戰開打,相較於Intel不僅在製程上落後AMD,連核心數也比不上。為此,Intel於10月初正式發表了第九代Core處理器,首波發表的K系列包含了Core i9-9900K、i7-9700K、i5-9600K等處理器,其中最高等級的i9-9900K終於提供8核心16執行緒,追上Ryzen 7 2700等級的處理器。除此之外,Intel也針對內容創作市場發表全新Core X處理器共7款,其中最高階的Core i9-9980XE提供了18核心36執行緒,雖試圖追上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的32C/64T,但仍有一段差距。 如今要組裝電腦,若只是要一般使用或電競使用,只要選購「桌機級」最多8核心處理器即可,這類處理器大多在1.5萬元以下。若是您組裝電腦的目的,是要拿來進行內容創作,或是同時執行更多繁重的軟體,那麼就有必要考慮更多核心的「工作站級」處理器,搭配更多針腳的主機板,您的預算也必須抓比較高就是了! ▼表 AMD Ryzen第二代處理器規格表 (市價以2018/11/26為主) ▼表 Intel第九代Core處理器規格表 (市價以2018/11/26為主) 以目前來說,要組裝Intel工作站級的電腦一定非常貴,若要組桌機級的最高旗艦,也就是Core i9-9900K,也必須花超過1.5萬以上,這個價位再加個幾千元就可以買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了。因此,若您不想要花超過1.5萬元來買CPU,看來在這麼多處理器選擇當中,只能退而求其次,買i7-9700K或i5-9600K了。 由於i7-9700K市價也要高達1.33萬元,且只有8C/8T,相較於AMD Ryzen 7 2700X只需要1萬出頭,且擁有8C/16T來說,後者的效能應該不會相差到哪裡去才對。而若您預算真的比較吃緊,那麼就只能選僅有6C/6T的i5-9600K (市價9千有找),又或者乾脆選擇擁有6C/12T的AMD Ryzen 5 2600X (市價7千出頭),也許整體來說更划算! 到底該怎麼選呢?以下文章,就是用來探討高階平台,是要買i7-9700K還是買Ryzen 7 2700X比較好。以及探討中階主流平台,買i5-9600K還是Ryzen 5 2600X比較值得! 我們這次選擇使用AMD最新X470主機板,以及Intel最新Z390主機板,搭配上述的CPU,並使用官方提供的散熱風扇。記憶體方面則以DDR4 2933或2666 (CPU可支援的最大頻率)來運作。其餘共用平台方面,則使用GeForce RTX 2080顯示卡、WD Black 1TB SSD,以及Windows 10平台,來進行各種軟體的測試。以下就是我們這次的測試平台說明。 AMD平台: CPU 1: Ryzen 7 2700X @ 3.7/4.3GHz (Turbo) 8C/16T CPU 2: Ryzen 5 2600X @ 3.6/4.2GHz (Turbo) 6C/12T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933 16GB (8GB×2) Intel平台: CPU 1: Core i7-9700K @ 3.6/4.9GHz (Turbo) 8C/8T CPU 2: Core i5-9600K @ 3.7/4.6GHz (Turbo) 6C/6T 主機板:ASRock Z390 Taichi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共用平台: 顯示卡:EVGA GeForce RTX 2080 FTW3 8GB GDDR6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電源供應器:MISTEL Vision MX850 作業系統:Windows 10專業版 x64 (1803)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各種測試軟體,來測試Ryzen 7 2700X、Ryzen 5 2600X、Core i7-9700K、Core i5-9600K等處理器的單一元件效能與整體效能表現。在3D效能方面則搭配GeForce RTX 2080顯示卡,來測試各種遊戲,包括Assassin’s Creed Origins (刺客教條:起源)、Far Cry 5 (極地戰嚎5)、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等遊戲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皆設定在2560x1440 (2.5K)或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佳畫質。 以下就是這次的測試結果。 接下來測試3D遊戲,以及VR的部份,這裡的測試我們採用2.5K、4K解析度(即2560x1440、3840x2160),並設定在最高畫質,來讓CPU與GPU的負載程度達到滿載,以看看第二代Ryzen 7與5處理器,是否能幫遊戲提升更高的FPS率。 透過這次測試,我們可以看到採用12nm製程的Ryzen 7 2700X與Ryzen 5 2600X處理器,在提供8C/16T與6C/12T的架構下,能在許多2D/3D應用程式下發揮最大的效能表現。雖說Ryzen家族的爆發時脈沒有Core i7-9700K或Core i5-9600K還高,但整體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若您硬要說Ryzen表現比較差的項目,大概也只有PCMark 10了。這是因為PCMark裡面的一些應用程式,並不需要用到Ryzen那樣多的核心數/執行緒數,反而更注重CPU的爆發時脈,因此這部份的表現才讓Ryzen小輸,但其實整體分數也只比Core家族慢個3~5%而已。要是PCMark有針對更多核心數進行優化,相信Ryzen的整體表現還會更好! 不過,要是您從價錢來比較的話,Core i7-9700K的市價其實比Ryzen 7 2700K還貴個24.4%,而Core i5-9600K也比Ryzen 5 2600K貴個22%。而透過上述的整體測試可以看到,Ryzen家族在一般2D與各式應用下,都比Core家族表現還好。至於有些比較項目,或是3D遊戲部份,兩者分數也是非常接近。這樣看來,Ryzen家族的整體C/P值,絕對是贏過Core家族的。 當今AMD或Intel的中高或旗艦處理器,都是設計成「執行緒數等於2倍核心數」的架構 (例如8C16T、6C12T、4C8T等等),也就是有具備Hyper-Threading (HT)或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 (SMT)的設計,就連Intel第八代處理器,也都是這樣的架構。但是到了第九代Core處理器開始,除了頂級的Core i9-9900K (8C16T)仍維持這樣的設計之外,其他處理器皆是「執行緒數等於核心數」的架構(例如8C8T、6C6T、4C4T等等),可說是非常值得玩味!亦即,Intel在Core i7-9700K以下的處理器,都全部將HT給關閉!再加上Intel採用新的釺焊散熱介面材料(STIM)設計,讓其爆發時脈可以更高,再加上許多遊戲並不需要那麼多執行緒數,使得Core i7-9700K、i5-9600K縱使在關閉了HT之後,在一些遊戲上還能贏過擁有Hyper-Threading的表現。 但是這樣的架構,在一些密集運算,以及遊戲方面,可能有更好的表現而已,但若是一些需要更多執行緒的運算程式,像是想要多開一些虛擬機(VM)或是執行Android模擬器進行遊戲多開,Intel的無HT架構就不一定吃香了。 再看Ryzen 7 2700X和Ryzen 5 2600X這些具備SMT的處理器,在單一程式進行密集運算時,其表現可能比Core i7-9700K、i5-9600K還慢一些,但在需要多執行緒的應用軟體或遊戲中,Ryzen家族的表現就幾乎可以贏過Core家族,再加上Ryzen的售價更便宜,且只要是AM4平台的主機板都可以使用,不需要像Intel平台有分不同代別必須使用不同主機板才行。因此整體來說,Ryzen家族的整體表現,包含價格、平台彈性、整體效能、擴充上,都比Core家族還要好! 總之,AMD Ryzen 7 2700X、Ryzen 5 2600X,提供優勢的核心數與執行緒數,搭配更優惠的價格,讓玩家在組裝電競級電腦時,有更好的選擇。不僅是在遊戲上,在許多應用執行方面,也能提供優異的表現,值得玩家們在選購時優先考慮。 廠商:AMD 官網:
-
Linux 4.20修正了「幽靈」v2安全性漏洞,但效能會掉50%!
2018年伊始,由Google的Project Zero (俗稱GPZ)團隊於2018年1月3日在自家率先揭發出「崩潰」(Meltdown)與「幽靈」(Spectre)這兩種嚴重的處理器安全性漏洞事件,致使後來包括Intel、AMD、ARM等處理器大廠都各自發表聲明,來說明應對方式與解決方法。而軟體大廠也紛紛推出各式安全性更新,以嘗試彌平這次的「災難」! 先前Intel透過釋出各種微碼更新,搭配各主機板廠商釋出BIOS Update,來將Meltdown與Spectre的漏洞彌補起來,但效能可能降低個最多30%,這還只是Windows平台的部份而已。 至於Linux平台方面,Linux之父Linus Torvards早在2018/1/3當天首度公開表示,有*能力*的CPU研發工程師,可以透過確保「推測執行」不會發生在保護區域,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Intel公司內部的人需要真正地對待他們的CPU,並且實際上承認他們有問題,而不是寫公關手冊,說明一切都按照設計進行… (請看原文的中,裡面有許多不雅的字語出現)。 然而針對Linux平台來說,要彌補這個漏洞似乎不容易,畢竟Spectre與Meltdown的衍生性漏洞一直被發現,因此Linux社群花了不少時間去修補。不過,在最新發布的Linux內核4.20版,已經修正了這個漏洞了! 只是,效能可能掉很多! 在Linux 4.20的內核中,修正了不少問題,而這個版本也加入了一些Spectre與Meltdown的漏洞修正,可以讓具備SMT(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同時多執行緒)技術之處理器在進行STIBP (Single Thread Indirect Branch Predictors,單執行緒間接分支預測器)時,免於受到幽靈v2的變種漏洞攻擊。 然而根據Linus Torvards在表示,雖然這次的修正很穩定了,但他在討論區並沒有看到有人提及這次的修補所造成的效能影響有多糟糕!他表示在某些負載下,效能會能會降低50%。因此他建議大家需要開始問自己,使用這樣的修補(卻要降低50%效能)是否值得。他認為應該使用跟與L1TF漏洞相同的邏輯,也就是:自定值不應該是要讓任何會導致效能降低的開關給開啟才對,因此這次的做法有待更正。 由於Linux 4.20自定把STIBP安全性修正開啟,導致效能驟降情況很明顯。影響的處理器範圍,從低階到高階都有,包括低階的Core i3,高階的Core i7,甚至伺服器級的Xeon E5 v3等處理器。根據的測試,甚至Xeon Gold伺服器的在開啟STIBP安全性修正時,某些效能還輸給EPYC伺服器! 簡單來說,當您的Linux已經升級到Kernel 4.20版,且使用Intel處理器,並升級到最新的Microcode(微碼)時,執行一些PHP、Python、Java程式都有可能效能降低,甚至執行一些遊戲,也會有效能減損的問題!據悉,Intel STIBP的安全性修正早在Kernel 4.19版本時就有加入,但當時自定值是關閉的,直到4.19.2時,STIBP自定值就被開啟。而由於不少人是從4.19直接升級到4.20版,才發現效能掉很大!因此Linux社群也議論紛紛,有些是認為是否能在Linux 4.20的Intel STIBP修正中,加入一個選項來關閉這項功能,以讓效能不至於驟降那麼多。 因此,若您在意效能的話,就暫時先讓您的Linux Kernel保持在4.19版以下吧!目前最新的Kernel穩定版是4.19.3,這個版本暫勿更新上去!若您非常重視系統整體安全,絲毫不能承受任何駭客攻擊,那就升級至4.20吧!只是效能可能最多掉了50%!您不如就當作這像是兩顆硬碟拿來做RAID 1,容量減半,但資料更安全就是了!若想要把效能補回,那就再買一台一樣的Intel電腦把效能追回來吧!又或者等下一版的Linux Kernel把STIBP的開關還給使用者之後,讓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開啟,再升級到新的Linux Kernel吧!
-
撼訊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實測開箱,Radeon RX 590電競顯示卡中的優質選擇!
喜歡AMD顯示卡的玩家注意囉!採用新12nm製程Radeon RX 590繪圖晶片的顯示卡來囉!這次,我們則要帶大家去瞧瞧,撼訊最新推出的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顯示卡。 撼訊在這次首波推出的Radeon RX 590顯示卡,只有這張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 這張顯示卡,產品名稱為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90 8GB GDDR5,產品型號為AXRX 590 8GBD5-3DH/OC。採用雙風扇設計,提供雙BIOS,可以設定為OC模式,或者是SILENT模式。OC模式下,繪圖晶片工作時脈為1576MHz,顯示記憶體工作時脈為2000MHz。 --------------- ---------------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90 8GB GDDR5顯示卡,在外型設計上就非常的具備暗黑成份,首先是在外盒包裝設計上,就以其RED Devil (紅魔)為主題的黑+紅主題色系。顯示卡同樣採用黑+紅的配色,搭配兩組滾珠軸承風扇,並配置5支超大散熱導管,以及散熱鰭片,能將熱量快速帶走,同時提供極為安靜的運作環境。顯示卡背面可以看到採用超大1.5mm兼顧的金屬強化背板設計,同樣可以快速散熱,同時可以保護電路板使顯示卡不至於板彎、阻擋灰塵,讓顯示卡可以長期使用。 在用料設計方面,提供雙BIOS設計(一個是OC、一個是Silent-OC時脈),讓玩家可以選擇是要高速時脈,或是安靜的正常時脈運作!至於電競燈效設計方面,撼訊在顯示卡上方提供一組RED DEVIL的紅色燈效。該燈效一般是恆亮的,若不想顯示燈效出來,背板上面有個LED SWITCH的開關,可以將該紅色燈效關閉,讓顯示卡不要顯示出任何燈效,進入完整的Stealth(隱密)模式。 ▼表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90 8GB GDDR5的詳細測試成績 撼訊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的話,目前台灣市場還沒開始販售。美國市場的話,Amazon目前售價為美金279.99元(折合台幣8,715元)。 目前,首波有推出Radeon RX 590顯示卡的廠商並不多,僅看到只有華碩、藍寶、XFX、撼訊與華擎,所以可以選擇的也不多。然而,受到12nm製程的幫助,Radeon RX 590顯示卡效能獲得了提昇,可以說是AMD顯示卡中的不錯選擇。 整體來說,撼訊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是Radeon RX 590電競顯示卡中的優質選擇!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藍寶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實測開箱,Radeon RX 590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好消息!Radeon RX 590顯示卡來了!這次帶來了新的12nm製程,繪圖晶片工作時脈提高,而且提供了,整體顯示表現也更好。 藍寶這次在AM推出Radeon RX 590同時,率先推出的,則是這款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 這張顯示卡,產品名稱為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產品型號相同。採用雙風扇設計,繪圖晶片工作時脈為1560MHz,顯示記憶體工作時脈為2100MHz。 --------------- --------------- 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GB特別版,採用水藍色外觀造型,搭配自家的Dual-X冷卻設計,配有2支8 mm及2支6mm熱管,以及54個散熱片,使散熱表面積更大。此外,新的導熱膏能將散熱係數提高30%。再搭配兩組智慧調節風扇,平時桌面環境運轉時並不會運轉,以提供安靜的運作環境。當GPU溫度提升時才開始運轉。而當GPU在75°C時,風扇的噪音最高也只達12 dbA,搭配堅固的鋁製背板,不只可以快速散熱,亦能保護電路板使其不至於板彎,且還可以阻擋灰塵,使該顯示卡用得長長久久。 在用料設計方面,包含雙BIOS設計(一個是OC、一個是標準時脈),讓玩家可以選擇是要基本運作時脈,或是全速前進!在電競燈效設計方面,此顯示卡採用NITRO Glow光效系統,顯示卡正面的半透明風扇會發出藍光,而顯示卡上方的Sapphire LOGO則以RGB LED燈呈現,並可藉由Sapphire TriXX軟體來改變顏色以標示目前電路板溫度,或是改成其他顯示模式。 至於客製化設計方面,這張顯示卡的風扇採用快拆設計,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來更換風扇,而不會造成保固失效。總之,Sapphire的NITRO+系列顯示卡,就是要給玩家們時尚好看、絕佳散熱、極致安靜、高度客製、優異效能…等特色,讓玩家們能買到賺到! 在贈送的遊戲方面,只要買Sapphire的NITRO+系列或是Pulse系列的RX Vega顯示卡,或是這次的NITRO+ RX 590特別版,就可以獲得上述的三款遊戲。若買NITRO+系列或Pulse系列的RX 570/580,一樣可以任選上述的兩款遊戲。 ▼表 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GB的詳細測試成績 藍寶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的話,目前台灣市場還沒開始販售。美國市場的話,Amazon目前售價為美金279元(折合台幣8,685元)。 現在要買中階顯示卡的話,除了有AMD與NVIDIA的各種選擇,若要選擇AMD的話,又有便宜的Radeon RX 570、580顯示卡,若要效能比較好的話,Radeon RX 590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整體來說,這款藍寶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是Radeon RX 590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最多人點閱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浦科特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